返回網站
返回網站

🙆🏻‍♂️ 原來老師的原來講堂 —— 第八章:家長提問 #1 我的孩子不會背單字?

大多的家長都希望小孩多背單字,但其實學習語言的重點是「如何使用單字」。

 

背單字

背單字固然重要,但我們身處的學習環境和我們習慣的學習方式,讓我們讓我們常常只是死背單字,無法將這些單字融會貫通到日常生活中,進而產生所謂的中式英文。

從前的學習英語模式,可能是用單字書,一個英文字對應一個中文意思,這種方式沒有說不對,但是沒有辦法讓他們有真正使用的機會。因為這種「一個英文單字對應中文解釋」的學習方法,讓台灣學生常常會寫出「中式英文」。

例如:I want go out to play. (我想出去玩。)

 

但這也不能怪學生,畢竟沒有使用的環境,要創造外語的思維真的是太困難了。

這將在未來的專欄中跟大家討論。

回到背單字這主題上,我們常常說,希望學生從上下文中來理解英文,而不是要看懂每一個單字,但是這種想法也不適合每一個小孩。

 

模糊容忍度

首先,老師或家長們必須先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模糊容忍度(Ambiguity Tolance)。

模糊容忍度 (Ambiguity Tolance) 又稱為「歧義容忍度」,是指「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,遇到不確定的語言現象時,心理上的容忍程度」。

 

心理學家 Budner(1962)最早提出相關概念,其後被延伸至第二語言學習領域。

舉例來說,很多老師會說在看一句句子時,遇到不會的單字先不要查,先試著用上下文來判斷該字的語意,這點在學習上絕對沒錯,但是不適合在每一堂課及每一次閱讀時都使用這樣的學習策略(Learning Strategies)。

 

1. 對於模糊容忍度低的同學,他們會需要清楚的解析及大量的補充單字,甚至寫下筆記;

2. 對於模糊容忍度較高的同學,可以先略過該單字,並以整體的文章概念及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著手學習。

 

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學生很喜歡單字課或句句文法解析(Intensive Reading),有些則喜歡帶過即可的廣讀閱讀課程(Extensive Reading)。

 

先理解自己的學習模式、了解孩子的學習模式、老師清楚自己的教學方式,才能讓學習事半功倍。

上一篇
🙆🏻‍♂️ 原來老師的原來講堂 —— 第七章:內向的力量
下一篇
🙆🏻‍♂️ 原來老師的原來講堂 —— 第九章:學習沒有速效藥
 返回網站
頭像
取消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